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9-01-12 11:44:03 作者:丽都国际 来源: 文字大小:[][][]
2018年12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Dec.2018 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王运鸿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翻译批评学者不断将各种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批评研究,但其中鲜有论及现代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追溯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发展之轨迹,从学科体系、研究理据、方法构建等角度切入,探寻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在翻译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期阐明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关键词:翻译批评;描写翻译研究;目标语取向;规范理论中圈分类号:}lD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76(2018)04J0083JD6 Ab蛔cI:In tlle p酗t decade8,CIIi∞se tra岫slation∞hola玛have integrated a wide r蚰ge of Westem tr习mslati∞tII∞rie8 into tlle stIldy of t瑚sl撕on critici8m,am仰g which,h们佗ver,oIlly a few discu8s tIIe relati硼sllip锄d applicati蚰of descriptive Ⅱa咀slali帆studies in tr锄slati帆criticism..11le pe∞nt p印er cente玛∞tlIe tlIeoDetical implic娟∞s tll砒d伪cri砸ve traIl8lati∞ 8tudies my hold for traIlslation criticism by讹cing tlIe deveI叩ment of mod伽tmIIsl砒i∞criticism舳d tlle fonnation of呦slati伽studi伪in gen浏. Key删s:tmnslation criticism;descri砸ve tr眦slation studies;taEget·0lientedness;n鲫n tlleory 1.引言翻译批评并非翻译研究领域一个崭新的论题,白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翻译批评的论著不断出现,陆续有学者著书对翻译批评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研究者选择什么理论及其中介概念作为“阅读”(即描写) 工具,往往与研究者所属学术传统、流派和立场有关(彭勇穗2013:110)。其中较多以文学翻译为主要批评对象(许钧1999;王宏印2010),有些以译例评析、优劣甄别为主(马红军2000),有些则致力于梳理有关翻译批评标准的研究成果(姜治文、文军199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出现了不少综述中西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成果及探讨目前翻译批评理论构建的论著(杨晓荣2005;温秀颖2007;吕俊、侯向群2009;周领顺2014;刘云虹 2015)。综观以上著作,虽然不少学者提及描写方法在翻译批评研究中的应用(温秀颖2007;王宏印20lO),但是,仅有个别学者论及描写翻译研究这一现代翻泽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与翻译批评之间的关 [20]s慨c砌,u.Sellliot汹[A].IIl M.BaI【er&G.SaId孤ha(ed8.). 蝴跏舭矿‰船№st溅[c].‰don&New York:R伽dedge,2009:260.263.【21]skcconi,u.Se“otic8锄dtIan8lation[A].InY.Gambier&L.啪 Door8l掀(ed8.).舶,ld6础旷‰m妇加&lIdf∞[c】.A吣terd锄: John Benj姗ins PIIblishing cc帅p鲫y,20lO:314-319. [22]’Ih叩,P.’I'ow8rd8 tlIe∞mi撕c8 of tmnsh畸蚰[J].鼬沁,2000 (128):597和9. [23]Toury,G.Tmnsl觚仰:A cllltural·∞nliotic pe璐Pective[A].hI T. A.sebeok(ed.).勘钞幽PeI船砌呐妒&,嘲西∞[C].Berlin& N删YorI【:M伽ton de Gmyter,1986:ll“-1124. [24】丁尔苏.符号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5】黄永红,申民,周苹.跨文化符号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6]黄忠廉,李正林.翻译批评体系符号学考量[J].外语教学,2015 (7):95·113. [”】贾洪伟.翻译符号学的概念[J].外语教学,2016(1):94.9口. [28]寇福明,吕红周.从符号学看翻译[J].外语教学,2017(2):9l94. [29]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0]潘琳琳.电影字幕翻译之翻译符号学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6):125·129. [31]申丹.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翻译, 2005(5):62彤. [32]赵宏宇,李丙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翻译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9):108·129. [3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作者简介:郜菊,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责任编校 吕生禄 ·83· 万方数据系(姚振军2009)。本文旨在追溯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发展之轨迹,从学科体系、研究理据、方法构建等角度切入,探寻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在翻译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期阐明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 2.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不论东西,自有翻译活动之始,翻译批评之声便不绝于耳。在中国,自东汉末年翻译佛经开始之时,译经实践者和评论家们就不断对自己的实践或他人的译经进行总结、品评。如《道行经序》中,道安批评朔佛译本 “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进而称赞支谦译本“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诚”;《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他又对《放光》和《光赞》两个译本进行分析与比较,指出《放光》“言少事约,删削复重”,虽“焕然易观”,但“必有所遗”,而《光赞》“事不加饰”,“辞质胜文”,虽 “诸多不便”,但“事事周密”。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标准也正是在对自己翻译实践的总结和对前人译经的批评中提炼出来的。从延续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到今天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所引发的对外译介高潮,翻译实践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翻译批评的声音。在西方,始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实践活动发展至今已历经六次高潮,而每一次翻译活动兴起的同时也都催生了翻译实践者和评论者有关翻译策略、翻译原则、翻译标准等等问题的理论探讨,这些理论也与翻译批评密不可分,如杰罗姆(st.Jemm)评论辛马库(symm∞hus)所译《旧约》“没有采用死译的语言而表达出来了《圣经》的意思”,进而提出翻译不必始终字当旬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谭载喜2004:29)。虽然翻译批评的声音在东西方都延续几千年,但是长期以来,中西方的翻译批评基本上都是围绕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的问题,深陷各种二元对立的泥潭,与传统译论相似,这一阶段的翻译批评可被称作“传统”阶段(朱志瑜2009:5)。传统的翻译批评偏重实际应用,致力于翻译原则的讨论和翻译标准的厘定,主要谈论“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应该或必须怎么样”等主观性强的问题,结论则不外乎“忠实”、“通顺”、 “等效”、“流畅”尔尔。这种传统翻译批评模式秉承以原文本为中心、将忠实作为最高评价标准,我们一直强调“信”,西方则注重“对等”。简而言之,传统的中西翻译批评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都是“以忠实于原文为最高目标的应用翻译学、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统一的、绝对的翻译标准”(张南峰2004:4)。传统翻译批评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研究者受限于文本的桎梏,坚持原文本中心主义,无视翻译实实在在发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如此导致的一大流弊便是,大多数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均被文本层面的问题所掩盖,而翻译主体以及翻译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社 ·84· 会历史文化及所涉相关个体的因素则被完全忽视。批评者仅仅基于文本层面的静态特征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印象性。 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视角进入翻译研究领域,这也将语言学范式带人了西方翻译批评。语言学视角下的批评模式与传统纯粹的文本中心主义略有差异,受现代语言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影响,该时期的翻译批评模式已经开始从关注文本本身转向关注文本的功能。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限制》一书是现代翻译批评研究的先锋之作(snell-H0mby 2000:i】【),是“德国翻译学术分析研究的起点”(Nord 200l:9)。赖斯认为,翻译批评应基于两个原则:一是客观性;二是相关性。客观性是相对于“任意性”和“不充分性”而言的,其核心是“可验证性”(v锄able)。相关性是针对于原文本而言,因为翻译批评必然涉及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比分析(Reiss 2000:4名)。她强调,对任何翻译做出的批评,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必须举以例证,联系语篇背景和语境做追因分析,并尽可能提供更优选择,以供读者或者以后的译者参考。赖斯之所以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文本类型为基础提出翻译批评的理论构建,其用意在于将翻译批评从传统的“纯粹实用取向下的、直观式的”批评模式中解放出来(Reiss 2000:ix)。虽然她的探讨有助于促使翻译批评摆脱传统主观印象主义的泥潭,但她仍然认为翻译批评的过程要基于“对等”的概念,因此并没有突破传统“原文本中心”的桎梏。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转向——文化转向。这一时期,德国功能学派翻译批评理论不断发展,赖斯的学生弗米尔(H.J. V伽eer)提出了关注目标语语境的翻译目的论,这标志着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批评理论从关注文本转向了文本之外,其研究视角亦从源语端切换到了目标语端。与此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一批从比较文学领域切人的翻译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了社会文化层面,他们在西方翻译研究领域逐渐赢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和探讨,学术观点的不断碰撞和融合正好促使文化视角下的相关理论迅速发展成熟,文化转向由此形成,相关学者被称为“文化学派”。在文化学派发展出的相关理论中,图里的描写翻译研究理论影响最为突出,这一点从20世纪后期西方掀起的描写翻译研究热潮可以窥见。描写翻译研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翻译批评研究模式,并将所有传统的翻译理论定义为规定性,基于此,描写翻译研究重新对翻译批评进行了定位。描写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文本中心思路,将视野拓展到社会历史文化层面,尤其是目标语端的社会历史文化。描写翻译研究促使整个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次重要的视角转换和范式嬗变,给予西方翻译批评研究很大的冲击,它不仅促使整个翻译研究领域迈向独立性和现代性,而且将西方翻译批评带入了一个以现代翻译理论为万方数据指导、以科学的描写分析过程为基础、以详实的文外资料和详尽的文本数据为支撑的客观化、科学化阶段,给翻译批评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更加宽阔的研究领域。西方翻译批评在经历了漫长的传统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现代翻译批评研究的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翻译批评虽然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茶,而且近些年来亦朝向“理性和科学化的趋势发展,但依然没有改变其人文主义的特色”(穆雷、蓝红军2012:97),很多翻译批评者仍然执着于随感、静态、以忠实于原文为最高标准的传统翻译批评模式,这也使中国的翻译批评一直被诟病基本上处于传统的阶段,或者说站在现代的门槛上(王宏印2010:50)。就在20世纪末,翻译批评界还掀起了一场关于《红与黑》多个译本的论战,虽然这场讨论极其热烈,但诸多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争论的仍然是“直译”和 “意译”问题,而这显然是个“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因为,“有关‘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自汉译佛经以来到本世纪,一直有人议论,但始终没有什么结果。到了90年代中期,居然又出现了这样一次大规模的争议,其中折射出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翻译研究的落后”(赵稀方 2009:234)。西方翻译批评研究的转型得益于文化转向和描写翻译研究热潮的推动和冲击,而中国翻译批评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其批评有余、描写不足。 3.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的学科定位在霍姆斯为现代翻译研究规划的蓝图里,他清晰界定了描写翻译研究与属于应用研究范畴的翻译批评在翻译研究学科体系中的位置。霍姆斯将描写翻译研究视为“纯”研究(“pure”studies)下首要的分支,因为它与翻译研究的经验现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Holmes 1994:71-72)。与描写翻译研究的“纯”研究本质不同,他认为翻译批评属于应用研究范畴,将其列为应用研究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其他三个为翻译教学、翻译辅助、翻译政策)(Holmes 1994:78)。霍姆斯还论及描写研究之于翻译批评的重要性,他认为翻译批评虽然是主观评价,但是也毫无疑问涉及到“客观的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反映批评者的态度和立场,就这一点而言,描写翻译研究对翻译批评大有裨益,因为二者的结合可以降低翻译批评“直觉的”和“印象主义”的成分(Holmes 1994: 78),这与赖斯与纽马克强调的翻译批评的客观性特征正好一致。其后,描写翻译研究的奠基人图里在肯定霍姆斯的基础上,从理论构建以及翻译研究各个分支的有机联系等多个角度阐释了描写翻译研究与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首先,与霍姆斯不同,图里并没有将应用研究真正纳入翻译研究的中心范畴,他摒弃了霍姆斯关于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啪s. 1ation咖dies)的提法,称之为翻译研究的“应用分支” (applied extensions)。图里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是翻译本身,即解决“翻译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应关注“如何翻译”、“怎样教翻译”之类的问题,因为那些应该是翻译实践者或教学者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他观察到,应用分支更多“受到其他领域理论的影响”,而不是翻译理论的影响,如翻译培训更多涉及到教学理论,翻译批评可能更多涉及语言规则问题(Toury 1995:18)。这一点不难理解,例如,对冯唐《飞鸟集》的批评更多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亵渎经典、教坏青少年等等),而与翻译本身无关。因此,图里认为应用分支是规定性的,它与“纯”研究的理论和描写特征截然不同,作为一个实践研究领域,应用分支的研究目标在于给相应的实践设定规则 (Toury 1995:19)。同时,图里再三强调,翻译研究下的理论研究与描写研究对于翻译批评等应用分支的作用是单向的,图示如下(Toury 1995:18): //—~—\ =”、一………。。嘲么茸∑ /\//}\理论研究 描写研究删黑㈣黜。州=”2篇。并……… ”’r… 7\翻译培训 矗译辅助 翻译批评图里的研究焦点在于描写翻译研究,他认为应用分支是规定性的,但是他同时也认为理论研究和描写研究的科学发现(scientifie findings)可为回顾性的翻译批评研究和前瞻性的翻译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基础(Toury 1995:17)。现代翻译批评区别于传统翻译批评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任何批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客观参数的基础上,而不是印象式的有感而发。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中明确指出:“翻译评估应以翻译理论为前提。”(H叫se 2014:3)目前,强化翻译批评的理论意识和方法论基础已经成为翻译批评研究者的共识,而描写翻译研究正好可以在不同层面为翻译批评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下文将尝试从视角转换、理论指导、方法理据三个方面阐述描写翻译研究对于现代翻译批评之重要性。 4.描写翻译研究于翻译批评之重要性 4.1视角转换描写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批评应该脱离直观式“无妄指责”的泥潭,必须基于客观、真实的描写分析之上,要达到这一目标,翻译批评应是对真实语境下存在的“假定的翻译”进行的批评(妣iner 2006;Hewson 2011),而不是有所选择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主观臆测。换句话说,即是应以目标语取向为基本立足点,而绝不是传统的以原文本为中心、完全忽略翻译的读者群体、本末倒置式的批评模式。目标语取向是与源语取向相互对应但并非完全对立的一组概念。传统的翻译批评因其极度信奉和维护原文本的权威地位、关注文本的研究,大多属于源语取 ·85· 万方数据向,而描写翻译研究给翻译批评带来的一个重要转变便是,它使翻译批评摆脱了传统的以原文本为中心、以目标语文本与原文本的等值问题为核心的研究取向,将研究关注点聚焦于目标语端的社会文化。目标语取向不但是文化转向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还被称作现代翻译研究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因为目标语取向“使翻译研究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为译者的‘角色’正名,巩固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He瑚aIls 1999:37. 38)。目标语取向将翻译从传统的客场迎回了主场,即:翻译实实在在发生作用、践行功能的地方一目标语系统。对于翻译批评而言,目标语取向促使批评者的视野从单纯的原文本拓展到翻译真正发挥功用的目标语社会文化语境,这不仅拓宽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野,而且为批评者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更客观和多元的参照因素。传统的以对原文的忠实或对等为唯一标准的批评模式忽视了翻译活动(包括翻译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容易陷入主观决定论的泥潭。如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钱歌川先生在其颇具影响的翻译论著《翻译的基本知识》中批评了赛珍珠版英译《水浒传》中“放屁” 一词的翻译(钱歌川1981:10)。此后的近20年里,关于赛译《水浒传》的翻译批评大多都是基于“挑错”的心理,批评者往往仅仅通过文本层面个别词语或语句的比照,抨击赛译为“胡译”、“死译”、“歪译”、“误译”。虽然有些研究者认为这里面有钱歌川先生所带来的“名人效应”(马红军2003),但是这种狭隘批评视野与传统的 “文本中心”主义不无关系。描写翻译研究基本的(但不是绝对的)目标语取向首先保证翻译批评不再囿于原文的桎梏,抛弃了译文与原文一对一的对应概念,将更多现实存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甚至是心理的动态因素纳入了批评者的视野。实际上,就历史渊源而言,目标语取向的提出与翻译批评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变息息相关。目标语取向的重要倡导者图里也认为,目标语取向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Henn蛐s 1999:37),而恰恰是德国功能学派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批评理论 (SneU-Homby 2000:ix)。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目的论,将翻译认定为“在目的语情境中为达到某种目的及满足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Ve咖eer 1989:20)。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标志着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研究视角从源语端切换到了目标语端。因此,从理论构建来说,目标语取向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的基础,亦是现代翻译批评的基本立足点。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现代翻译批评以目标语取向为基本立场,并不等于说,它完全或绝对排斥任何源语端的考察因素,而是强调目标语社会文化语境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现代翻译研究以追求“客观性”为首要诉求 (Reiss 2000:23),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一步即是将 ·86· 任何翻译作品置于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目标语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考察,因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在真空的环境中产生的,而是为满足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文化群体需求而出现的,翻译文本亦如此。但是,翻译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通常是为填补目标语文化的空白或迎合目标语文化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而出现,如我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佛经翻译满足了中国社会、文化、语言和文学等诸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保持和活化了中华文化的生机。正是由于翻译文本的这一特征,任何翻译批评,无论是针对某部翻译作品、某位译者,还是关于某项翻译活动,都必须将批评对象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才谈得上进一步的产品、主体或过程批评。社会文化语境与文本分析的结合拓宽了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围和视野,翻译批评不再仅限于点评个别翻译作评的优劣好坏,而是将某一翻译文本或翻译活动置于其所处的现实社会历史语境,对其进行从接受端到源语端、从文外到文本的全面关照和分析。 4.2理论支持描写翻译研究的核心为翻译规范研究,其理论研究框架下的各个层面的规范因子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维度参数。虽然图里反对将价值判断涉人描写研究,但是规范理论和翻译中的价值判断不无关系。图里还尤其关注翻译批评研究与规范描写研究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指出,翻译批评者所做出的评价须基于对“假定的翻译所反映的规范进行的描写和总结”,翻译批评的过程即是将描写过程的发现进行分类,并赋予批评者的立场的过程(Toury 2012:73)。规范研究与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规范一直被认为是描写翻译研究最具争议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它也是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之间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例如图里自身提出的初始规范就体现在翻译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是贯穿始终、影响和约束翻译行为的规范,图里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工具(Toury 1995: 57)。实际的翻译活动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任何翻译都是在以目标语系统和源语系统为两端的中间地带寻找平衡,“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连续轴刚好反映了翻译活动的这一基本特征,因此这一规范是解释和评价译者选择和决定的重要辅助参数。图里之后,另一位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学者彻斯特曼发展了规范理论,他将伦理纳入了规范研究的范畴,他对规范理论富有创见的发展被视为“描写伦理学”(descriptive etllics)研究的始端(朱志瑜2009:8)。彻斯特曼提出的五种伦理(再现、服务、传意、规范和专业责任)及相应的两大范畴的翻译规范——期望规范和专业规范,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意识形态、译者心理等诸多因素,揭示了翻译活动或翻译行为所涉及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因此,相对于传统千篇一律、封闭式的翻译批评标准来说,描写翻译研究视野下的规范及伦理框架显然具有更强的理论万方数据性和更灵活的适用度。近些年,随着规范理论研究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不断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理论领域。如规范与布尔迪厄惯习理论的结合就很好地揭示了翻译既是社会活动也是认知活动、既是群体活动也是个体活动的特征(王运鸿2014:21)。描写翻译研究与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促使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大大拓宽,从单一的目标语取向转向多维的社会学视角,从单纯关注外在的规范研究,转向内外结合的惯习与规范、个体与社会的双向研究。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亦给翻译批评提供了很好的理据,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就是社会翻译学理论在翻译批评领域应用的成果。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描写翻译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为探寻翻译法则(t瑚sl砒ion laws)(Toury 1995/ 2012),而对翻译法则的探寻正有利于促进翻译研究应用分支的发展(Toury 1995:259),此处的应用分支主要指的就是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无独有偶,彻斯特曼亦认为翻译法则研究对译者行为评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Cheste瑚an 2004:33’34)。近些年来,关于翻译法则或共性与翻译应用分支的关系问题,相当多的翻译研究学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拉薇欧萨通过回顾翻译共性研究在翻译培训和翻译批评中的运用,肯定了已有翻译共性研究成果对翻译培训和翻译批评的重要促进作用(hiosa 2008:127)。近些年,翻译法则或共性研究亦引发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热潮,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翻译批评尤其是译者行为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保证,这就涉及到下一个方面。 4.3方法理据现代翻译批评与传统朦胧的、直觉式的批评模式的区别不仅在于现代翻译批评更具有理论根基,还在于其科学的方法论理据。客观性是现代翻译批评区别于传统批评模式的首要特征,是现代翻译批评科学性的体现。虽然价值判断是翻译批评不可回避的议题,但是要使判断具有价值,批评具有力量,翻译批评必须基于尽可能充分而系统的描写分析,而且描写分析的结果是可以验证的,而不是片面的、主观臆测的,正是因此,有学者认为“翻译批评的核心其实是一个论证过程”(Wil. 1i啪8 200l:341)。描写翻译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现代翻译研究,因为描写翻译研究致力于描写实实在在发生的、可以观测到的翻译现象和事实,包括从古至今一切文化历史中的实际翻译活动,开展广泛的个案研究,尤其是那些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现象和行为,总结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特征,以此为基础,探寻翻译的本质。描写翻译研究发展至今,因其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不断融合崭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其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无疑为应用分支下的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保证。从宏观方面来说,描写翻译研究关注现实发生和存在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活动及其在目标语社会所践行的功能,这一目标语取向正是现代翻译批评的重要立足点与出发点。BemaII(1995)亦提倡翻译批评应从目标语文本的仔细阅读和深入描写开始,如有必要,应置于目标语系统下的规范的关照下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仓促的文本对比分析而忽视译本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特殊性。目前,翻译批评已经吸收描写翻译研究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开展对翻译产品、过程、主体、效果的全面关照和检视。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图里认为描写翻译研究必须遵循“发现一证明”程序,任何描写研究都是以尽可能挖掘与某一翻译文本或翻译活动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的因素为基础。描写翻译研究理论框架主要由描写和解释(descriptive-explanatory)两个部分构成,Hewson(2011:7)认为这一程序也适用于翻译批评研究,因为任何翻译批评亦都涉及到一个描写一解释的步骤(柚interpretative act)。此外,传统的翻译批评多以原文为对照开展文本批评研究,而现代翻译批评借鉴了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不仅沿袭了传统的批评模式,而且开展新的批评模式,如译文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批评分析,不同时期的译文之间的文本批评分析。有学者甚至将“伪译”纳入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野,因为伪译批评亦能揭示翻译的诸多本质特征,彰显翻译批评的功用,因此“不应该被翻译批评研究所轻视或忽视”(‰iner2006:287)。描写翻译研究关于翻译法则的探讨亦开启并促进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为翻译批评提供了解释和评价的参数,而这一方法本身则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可持续性的工具支持,大量双语语料库的建设为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供方法论上的保证。语料库常用的分析程序与描写翻译研究所提出的发现程序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可以促使翻译批评进入一种较为科学的假设检验机制,从而将翻译批评的解释力和客观度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已有学者将语料库用于翻译批评研究,并提出“语料库批评译学”的概念,认为语料库批评译学应坚持“描写性导向和语料库方法”(胡开宝、李晓倩2015:91)。 5.结语目前,翻译批评研究在国内已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而强化翻译批评的理论意识、增强翻译批评的客观性也成为诸多翻译批评研究者的共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文化战略背景下,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语取向有助于促使翻译批评尤其是汉英翻译批评从源语端的 “自说白话”走向目标语取向下的“反观自省”,其不断发展的规范理论亦可保证翻译批评不再拘泥于文本层 ·87· 万方数据面技术性问题的讨论,将批评者视野拓展到目标语端的社会文化、国际传播领域以及个体认知层次,大大拓宽其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翻译批评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描写翻译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和科学描写方法,并将之内化为翻译批评自身的理论模式和方法,从而促使中国翻译批评彻底摆脱主观、印象式的弊端,令其更具客观性、实践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BeHm,A.77le凸弹庇nceo,打圮凡嘲97l,c础Ⅲ∞d 7.mm妇如n拥 R呷Ⅺnl缸Gf?r玎m,v[M].s.Heyvaert(t姗s).New York:st砒e uIli— ve碍畸of New York PIess,1995. [2]cheste唧肌,A.Beyond tlIe pamcul缸[A].In M蛐r蚰en,A.&K. Pekka(eds.).zk瑚k幻n£h峨P瞄以?DD刀毋瓢缸?[C].Am8t盱 dⅢ&Philadelphia:J0hn Ber4锄i璐。2004:3349. [3]He册趴s,T.‰船妇幻n讯跏细m:De咖t妇口谢跏地m一谢Br蹴d 4Ppm∞lIl∞邑甲如打I耐[M].M肌ch∞t日:st.JeⅢne PIlbli8hing,1999. [4]Hew∞n,L.An如删幻‰扎池‘面忆啪记由m—E砌懈口以胍珏 伽肋岫,y讯胁uk幻,I[M].A衄terd锄&Philadelphia:JolIlI Benjmins,2011. [5]H0lme8,J.‰珊胁ed脚ers Dn助em哆丁fr口瑚砌幻n帆d‰瑚妇面,l ls£l曲目[M].Amteld锄:Rod叩i,1994. [6]Hou∞,J.丁h瑚妇洳口删妙A站鲫胧眦一‰‘口,ld P凇删[M]. kndon&New Yorl【:R明Ⅱedge,2014. [7]K坤in盯,c.7Ihn8Lation critici8m蛆d uIIkno帅鲫lrce texb[J].只盯.即鲥泌,2006(4):278-288. [8]Lavi嘲,s.D眦ri砸on in tIle啪r18l“on cl脚room:univ哪Bls鹊a ca∞in po蛔t[A].IrI P)Ⅷ,A.。M.slll∞inger&D.Sim∞IIi (eds.).脚,o以D眦咖沁‰m胁如n&砌洒[c].Amterd锄& PhiladelplIia:John Benj锄in8,2008:119-132. [9]Nord,c.T嘲type锄d仃蛐sl砒ion呲tllod—An 0bjective appmach t0 砸聃lali∞critici咖[J].7‰7k邶地or,1996(1):81.88. [10]Nord,c.7-m,拈如嘻如珏∞口尸抽p口s弓似J4d嘶:,咐”t面眦f 4陴m如如脚缸讯ed[M].ShaIIg}Iai:sharIgIIai F0阳i卵L∞gIIage Education PIe8s.2001. [11]Rei鹊,K.(Em)ⅡF.IuIod船7Ihns).z’r口m妇如nD妇括m—zk雕把班池。以JLi玎施如邶[M].kndon&New York:Roudedge,2000. [12]sl地u-H哪by,M.Fo弛word[A].In Rei鹪,KHtIIarina(ed.).(Ermu F.Rhodes TI锄8).nⅡ瑚妇幻,l o也流m一刀诂Po删汹dr耐厶m缸口tIco淞[c].kndon&New York:Routled萨,2000:ix.x. [13]。r0Ilry,G.Des呻妇乃Ⅷ恸加鼽抵口以奶Ⅷf[M].Amter. dm&Philadelphia:JoIIIl BerO嘲im,1995. [14]T鲫ry,G.DB卵咖妇胁硌k如n stlld洒口以&妒,ld[M].h姗erdm&PIIiladelphia:John Benj8mi∞,2012. [15]Venn∞r,H.J.skop∞蚰d co眦ni鸥ion in tr蚰8l“onal扯ti∞[J]. R刎i懈讥‰瑚蛔溉77le0叮,1989(97):4-29. ·88· [16]willi锄s,M.The叩plicBtion 0f皿gI唧entati彻tlI∞珂to t瑚8l且ti∞ qIlality ams蛐ent[J].肘咖,2001(2):334-346. [17]胡开宝,李晓倩.语料库批评译学——内涵与意义[J].中国外语, 2015(1):90-101. [18]姜治文,文 军.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19]吕俊,侯向群.翻译批评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1]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2]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3):122一126. [23]穆雷,蓝红军.从方法论角度看我国翻译批评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70.75. [24]彭勇穗.“中立”之谬误——论图里描写翻译学中的“价值中立” [J].外语教学,2013(1):109-112. [25]钱歌川.翻译的基础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2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7]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8]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之后[J].中国翻译,2014(3):17珥. [29]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0]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1]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2]姚振军.描述翻译学视野中的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0):6l斟. [33]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4]赵稀方.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35]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6]朱志瑜.翻译研究:规定、描写、伦理[J].中国翻译,2009(3):5. 1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的形象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a【YB80)和2018年度广州市社科联羊城青年学人资助研究项目“广府文化外译与广州城市形象构建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8QNxIb7)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运鸿,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研究、文学翻译研究。责任编校 薛旭辉万方数据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