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翻译动态 各地分公司 口译服务地区 译文赏析 特色专栏 文学类
会员登录
   
分类导航
 
企业新闻  (1210)
翻译动态  (143)
各地分公司  (400)
口译服务地区  (365)
译文赏析  (109)
特色专栏  (35)
文学类  (0)
 
最新文章
 
更多
 
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专业翻译机构--丽都翻译公司-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   2017-06-23 12:50:40 作者:清华大学外语系 胡庚申 来源: 文字大小:[][][]
摘 要: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既是翻译理论必备的一项重要内容, 又可以反过来作为检验该理论解释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和例证了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概括为“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而其翻译方法则概括为“ 三维” 转换, 即在“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键词:适应与选择;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例示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present ed and exem plified f or th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is briefly summarized as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s and adapti ve selections” ,w hile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s “th 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i .e .,linguistic ,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Key Word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 ;translation method ;exemplifi cati 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038 (2006)03 -0049-04 1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所谓“原则” ,指的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①。据此 ,“翻译原则”可以推演为“翻译操作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或“指导翻译操作的准则” 。翻译原则对翻译行为或翻译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的论题是 ,什么是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 ,以及怎样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解释这种原则 。常识和实践告诉我们 ,翻译原则是翻译理论的一种体现 ,也是对翻译实质认识的一种折射 。由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活动”(胡庚申 ,2002 ;Hu ,2003 :283 -291 ; 2004 :106 -117),根据本课题的译者“适”则生存的基本理念 ,译者怎样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就成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一个关键 。又因为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 、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 ,以及作者 、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而要求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Gu thnecht &Rolle ,1996 :273 ,281),又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 , 能够体现翻译适应选择论基本思想的翻译原则只能是一种多维度的“适” ,即所谓“多维度适应” 。另一方面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又可以看出 ,译者要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选择 ,即所谓“适应性选择” 。综合上述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便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具体来说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 、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 , 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为了说明该项翻译原则 ,笔者拟简析一个告示译例。告示的原文是 :The last one is delicious ,bring me another one . ② 告示是北美一家动物园鳄鱼池观赏点旁的一块标示牌文字 。原文是以鳄鱼的口吻在说话 , 显示了文化味和幽默感 。为了“警示”并 “吸引”游客(特别是吸引不精通英文的华人游客),业主拟另树一块汉语标示牌 。 ② 以下是 2 种译文 : 译文 1 :鳄鱼伤人 ,禁止入水 ! ③ 译文 2 :(在汉语标示牌上画一条张着沾有血迹大嘴的鳄鱼) 人肉真香 ,再来一个 ! (本文作者译) 译文 1 从交际的角度较好地实现了原文“告示”的功能 , 语言文字也颇为工整 、对仗 ,但译文却没有体现出是以鳄鱼的口吻在说话 , 倒像是“人”在板着面孔发布的一道命令 ,这样 ,原文里西方的文化味和幽默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此外 ,译文在完成“告示”功能方面 , “警示”功能有余 ,而“吸引”功能不足。但这则告示原文的“吸引”功能却又是明显的 ,因为 :如果原文作者(业主)的目的单单是让该告示只有 “警示”作用的话, 把原文简单地写作“Keep C lear !”或者“No Approaching !”(禁止靠近 !), 这样似乎更为直接 。但业主没有这样做 , 而是别出心裁地以鳄鱼的口吻在说话 , 其中的语用含义(pragmatic implicature)便不难体味了 。译文2 中 , 译者将对应于原文中的 deli cious 译为“好吃” 、“可口” ,该译文点明了人肉对鳄鱼来说很香(delicious);对应于原文中 the last 和another one 的含义是已经吃过了一个 , 译文中的“再”表达了这层意思 ;考虑到原文是以鳄鱼的口吻在说话 ,译者便在告示牌的文字旁边画上了一条张着大嘴的鳄鱼 ,恰似鳄鱼正在说话 , 与原文的口吻比较吻合 ;而凶猛的鳄鱼张着沾有血迹的大嘴 , 又具有直观的 “警示”与“恐吓”的效果 。此外 , 由于译文的翻译较好地保持了西方的文化味和幽默感 ,因而具有令人驻足品味、吸引游客的作用 ,有助于游客(特别是华人游客)了解西方文化 ,这无疑也适应了业主“招揽” 作者简介:胡庚申(1949-),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跨文化/ 国际交流语用研究收稿日期:2005-09-16 2006 年第 3 期总 第 2 0 4 期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 №3 Serial № 204 DOI :10.13458/j .cnki .f latt .003332 游客前来观赏的目的 。译者运用符号语言的这种适应性翻译选择 , 使译文既准确达意 、生动直观 ,又较好地完成了原文的交际功能及其应有的“警示”作用 。总之 ,以上译文中 ,译文 2 从语言 、文化 、交际 、美学以及用户意图 、语用场景 、读者需要等多个维度 ,比较完整地转换了原文的内容和其交际含义 ,较好地体现了适应选择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 。可以说 , 译文 2 与原文的信息效果最为接近 ,是译者对特定翻译生态环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因此其“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当属最高 。上面这个译例 ,一方面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的基本含义 ;另一方面也说明 ,依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 ,会有助于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在 186 份《“整合适应选择度”译文认同程度调查表》(胡庚申 , 2004)问卷中 ,认为该例译文 3 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认同度高达 62 .49 %(高于基准线 33 .33 %将近一倍)。鉴于该例译文 2 是译者依照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产生的 ,因此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明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译者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是有帮助的 。以上译例分析一方面表明了“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可以对“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译文做出合乎情理的描述和解释 ;另一方面也表明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维度越多 ,依此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越恰当 ,其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会相对越高一些 。综观古今中外翻译史 , 大凡成功的译作 ,不论是阿里斯托芬 (Aristophanes)翻译的《吕西斯忒拉忒》(Lefevere ,1992 :41 -58) ④, 还是圆圆翻译的《Fit 壹世》(黎翠珍 ,1996 :177 -189) ⑤;不论是严复 (1854 -1921)的哲学社科翻译 ,还是林纾(1852 -1924)的小说文学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看 ,都可以说是译者多维度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并依此做出了最佳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2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 “理论的建树与方法论的建立是统一的 。不可能有没有方法的理论 ,也不可能有没有理论的方法”(蔡新乐 ,2002 :160)。理论与方法的这种关系表现在翻译上 , 正可谓翻译方法就是翻译理论在翻译操作上的一种投射 。对于翻译来说 ,如果说翻译“原则”在于宏观指导 ,那么 ,翻译“方法”便是在于微观操作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 ,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 ,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 、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将翻译方法简括为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其理据如下 : (1)从实践角度来看 ,语言 、文化 、交际一直是翻译界普遍认同的要点 ,是翻译过程中通常需要重点转换的视角 ;译者也往往是依照语言 、文化 、交际不同阶段或不同顺序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 (2)从理论角度来看 ,语言学的 、文化学的 、交际学的翻译途径是基于翻译实际的系统研究 ,而语言 、文化 、交际也一直是翻译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 例如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看 ,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 ※ 文化维关注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 ※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人际意图 , 这就与韩礼德(A .Halliday ,1994)的意念功能 (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语篇功能(t extual)以及语场 、语旨 、语式等语域理论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和通融 。] (3)从逻辑角度来看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是交际的积淀 ,因而语言 、文化 、交际有着内在的 、符合逻辑的关联 ,这也体现了翻译转换的基本内容 。在以下几节 ,笔者拟主要采用译例分析的方法 ,对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做出描述和例证 。“提供这些实例的用意 ,一是解释 、证明和支持我的`理论' ;二是引起讨论 ,征求相同的或不同的意见 , 并期望达成某种和解 ———如果不是共识的话 。”(New mark ,1991 :5) 2 .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对语言维(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 、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现仅以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 1561 - 1626)《谈读书》(On Read ing)四个译本中的第一句译文为例 ,简析不同译者对语言形式 、特别是修辞风格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原文是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 t ,f or ornament , and f or ability . 以下为 4 种译文 : 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采 ,足以长才 。 (王佐良译) 读书能给人乐趣 、文雅和能力 。 (廖运范译)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 ,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 。 (王楫译) 读书予人乐趣 、赋人文才 、长人才干 。 (周仪译 ,这四个译文均取自周仪 罗萍 ,1999) 《谈读书》是培根散文的一个缩影 。翻译培根这篇论文 ,最主要的是要译出培根散文简约的风格,译出他自信的口吻 ,以及译出他格言般的警句 。从翻译生态环境典型要件 -“原文”的角度来看 , 培根文章的第一句就很妙 ,妙在毫无废话 ,单刀直入 。修辞上又是三个短语排比 ,气势不凡 。再从四位译者“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来看 ,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当算最高 :译文多维度地适应了原文的语言和风格 ,不仅把培根的语言/风格选择转换得惟妙惟肖 ,而且把首句的简约 、气势和修辞都较好地“再现”了出来 。相比之下 ,廖译虽简约 ,但对原文中加强语气 、使用排比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欠佳 ,只是三个词的层次推进,气势上比王佐良的译文似有差距 。而王楫的译文 ,没有适应原文的简约 ,实质上是对 delight , ornament , abilit y 三词的解释性“对译” ,排比也欠工整 ,第一词 delight 用了两个动宾短语 :“怡情” +“养性”;如改为“陶冶性情” ,与后面的“摭拾文采”和“增长才干”对应 ,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还会有所提高 。周译配词得当 、排比工整 ,但其间用了三个顿号 ,读来似有咬字拖音之感 ,因而没有王佐良所译的三个动词“足以”更能适应培根格言警句的气势和韵味 。 ⑥ 虽然上例着重是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角度分析的 , 但从译者(王佐良先生是知名的语言文学家 、翻译家)、适应/选择程度(其多维适应和最佳选择均属上乘)、“存活”程度(其译文受到广泛好评 、并被广为引用)等方面来看 ,也都能较好地印证译者为中心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 。应当说明一点 ,由于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而翻译生态环境又是由多个维度 、多种元素构成的 , 因此 ,当我们为了便于描述而强调某一维度、某一元素的时候 ,并不意味着其他维度 、其他元素没有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 。事实上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 ,语言的 、文化的 、交际的等等因素往往相互交织 ,互联互动 , 有时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本节语言维的转换 ,同样第 3 期 胡庚申 例示“适应选择论” 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50 · 也适用于下文中文化维的转换和交际维的转换以及其他适应性选择的情形 。 2 .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语文化接受状态会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译过程 ,介入译者的思维判断和语言选择 。正如著名跨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Edw ard T .Hall ,1977 :16)早就指出的那样 :“人类生活中还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 ,不被文化所改变的 。”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 ,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 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的转换 ,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先看下面一个由于文化障碍造成误译的例子 。北京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说叫 Presumed In nocent , 书名给汉译为《假设的无辜者》 ⑦,可以说这是一个文化性质的误译 。斯科特·特洛(S cott Turow)写的这本 Presumed Innocent ,书名是由法律术语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无罪推定)稍加变化而来 。根据小说的内容 , 一种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或可译作“推定无罪 (者)” ———其内含的意思是 :某人品质恶劣干了种种伤天害理之事 , 却钻了法律的空子 ,逍遥法外 ,拿他/她没办法 ,只好诉诸道德谴责 。这是因为 ,根据英美法系的做法 ,在未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证据之前 , 疑犯一直是作为“无罪”认定的 。对于这个书名来说 ,如果按照中文本译作“假设的无辜者” ,从字面上看似乎无可非议 ;但从文化层次的内涵来看 ,这个译名却失掉了蕴涵的法律术语这层意思, 以及原作者对小说主人翁批判的这层意思 。译者看到Presumed Innocent 而不能联想到“无罪推定” ,这恐怕就是文化障碍作祟的结果 ,因为母语给予译者的文化经验里头可能没有这个概念 。究其原因, 尽管“无罪推定”原则在西方国家(英美法系)的刑事诉讼中是一条家喻户晓的基本谁则 ,其精神作为人权观念渗透到社会生话的许多方面(如新闻报道 、行为规范 、司法解释等), 载入多项国际公约 ,但是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这在中国大陆还是禁区 ,有人把“无罪推定”说成是对罪犯的包庇 ,是资产阶级反动的法律观点 。可见 , “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对用词和习语意义的影响是如此广泛 , 以至于在不细心考虑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 很难对文本做出恰当的理解”(Nida ,1993 : i)。这个例子表明 ,文化内涵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 对提高翻译的“多维转换程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再看对于 You r invention is fantastic , you should send it t o Munich 这句话的汉译 ,单从语言转换的层面来看 ,将其译为 :“你的发明真奇妙 ,你应该把它送到慕尼黑去”可以说忠实地再现了原文 , 但是考虑到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空缺 ,为了避免交际中造成的障碍 ,往往得加词 ,译为 :“你的发明真奇妙 ,你应该把它送到慕尼黑的德国专利局” 。这里加进的“德国专利局”显然也无法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对比的角度自圆其说 ,而必须从译语文化环境等角度予以解释 。可以说 ,这与译者对跨文化因素的考虑密切相关 。因为 ,“每种语言文字 , 在其背后都代表一个特殊的文化史背景 。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如想把一种文字译为另一种文字而求其百分之百的忠实贴切 , 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勉强直译出来 ,也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杜建慧等 , 1998 :235 -236)。总之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 , 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 ,注意由于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 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 2 .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顾名思义 ,是说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 ,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 ,都是毫无用处的 。”(谭载喜 , 1999 :xviii) 例如 ,在香港地铁站里 ,本文作者曾见有这样一则中文广告 : 回馈乘客 ,共渡时艰这则广告的意思是 :假若乘客在一周内乘坐 10 次地铁 ,便可以得到一张单程车票回赠 (Ride ten get one free)。在香港经济不甚景气的大环境之下 ,这则广告具有明显的“促销”的意图和功能 。中文广告旁边相对应的英文是 : MTR helps relieve passenger' s burdens . 从中英文的广告词可以看出 ,中文广告以“四字块”形式表达 : “回馈乘客”体现了施惠于乘客 ,具有一定吸引力 ;“共渡时艰”体现了广告人与乘客风雨同舟 ,颇具人情味 ,也能引起共鸣 。与其相对应的英文释意也颇为简洁 、明了 ,“help” ,“relieve” ,“burdens”与原文宏旨可以说异“曲”同“功” ,适应性地转达了广告人的交际意图 , 较好地实现了广告原文的交际功能 。但是 ,如果英译不作这样适应性的信息处理 ,而硬是将原句忠实地逐字译出来,其交际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山大学网页资料介绍其三个校园时 , 中文撰稿人非常自豪地如是说 : 中山大学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 、南海之滨 ,总面积达五点零四平方公里 。广州南校区树木葱茏 ,绿草如茵 ;广州北校区林路漫漫 ,曲径通幽 ;珠海校区依山面海 ,景色宜人 ,均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有人将这段网页资料译成如下的英文 : Zhongshan University has three campuses whi ch cover a total area of 5 .04 square kilometers .Guangzhou South Campus and Guangzhou North Campus are located south and north of the Pearl River , while Zhuhai Campus lies to the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ll three are beautifu l campuses with avenues of green trees and pat ches of lush gr ass , p roviding pleasant environ ments for stu dy and research . (张美芳 ,2001 :18) 从中英文稿的对比可以看出 , 中文稿中的一连串的赞美词语如 “树木葱茏 ,绿草如茵” 、“林路漫漫 , 曲径通幽” 、“依山面海 ,景色宜人” 、“不可多得” 、“胜境”等 ,在张美芳英译里成了“漂亮”的校园有一条条的“林荫道”和一片片的“草坪” 、是学习和研究的“怡人”之地 。译者这种适应性的译文选择处理,既突出了重点 ,也符合网络介绍性资料的特点与要求 。否则 ,如果译者把原文中所有的形容词都统统照译 ,会显得口罗嗦而重复 ,外国人不一定欣赏 ,查阅网页资料者也很可能因为不耐烦而转往它处 ,网页信息的交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口译中的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达更为常见 。有这样一个实例 : 口译的场合是 :中外会谈双方人员休息后继续会谈的场面 。虽然一方主谈人已开始发言 ,但当时会场还有人显得不太经心 ,现场的气氛还稍嫌松弛 ,该主谈人似乎有意在发言的开头提高嗓门讲话 。甲方开始发言 ,内容是 :好吧 ,我想再重申一下我们就合资企业中利润分红问题的基本意见 。译员的译案如下 : ·51 ·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2006 年 Well , ladies an d gentlemen , may I d raw your attention , please ? I now w ould like to put forward again our basic idea concerning the profit dividend in the joint ven ture . (胡庚申 ,1992 :293 -294) 上面英语译案中的斜体部分显然是译员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形而补加进去的 。译员的译案中虽然出现了原话中没有说的内容 ,但这种“补加”的话语却能更好地转达发言者的交际意图 , 既“忠实”于原话 ,又“适”情“应”景 ,还具有及时“提请”有关人员注意的功能 ,对于连续式口译来说 ,此译案可以说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 2 .4 其他适应性选择虽然前面几节里我们侧重强调了语言 、文化 、交际的“三维”转换 ,但是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却是多方面的 ,需要适应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例如 ,周兆祥就列述了 10 多个涉及的元素, 如包括“作者 、作者意图 、讯息 、原文 、真理 、社会 、沟通渠道 、译文语 、委托者(雇主 、翻译社 、客户)、译者 、译文等”(黎翠珍 , 1995 :9 -11)。他还提出 :“翻译前 ,应先从文化 、读者 、篇幅 、市场 、目标和时机等各个方面仔细思量 ,而决定是否翻译或翻译的策略”(周兆祥 , 1996 :33)。此外 ,“为适应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等 ,翻译方法有不同处理 ,这是客观现实 ,不但非文学作品是这样 , 即使是文学作品也会因意识形态 、阅读习惯等作相应的调整” 。(王晓元 ,2000 :24 -39) 例如 ,莎剧《麦克白斯》(Mackbeth)翻译成粤剧《英雄叛国》上演时 ,译者需努力将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语言状态转换为由中国特色的叙述 ,以符合粤剧这个汇集道白、歌 、舞 、杂耍 、插科打诨的演出模式(Yung ,1989 :15)。 具体来说 , 译者改动了故事“情节” 、删减了角色的“独白” 、处理了价值观“主题” 、满足了“观众期待” 、配合了粤剧的演出规则(“唱词韵律处理”等)。(黄伟仪 ,2000 :217 -233) 再如 ,由于读者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 ,译者在翻译中顾及读者 ,面对原作进行删改 、变通的情况的确不少 。如郁达夫在翻译美国厄普顿·辛克莱的《拜金艺术》一书时 ,也曾想逐章逐句地全部翻译出来 ,以反映原作的全貌 ,但他发现自第九章起 ,“底下的几章与文学批评不大有关 ,都是作者的Grotesque de Gossipry(引文原文如此 ———本文作者注),所谈者都是美国的一些社会时事 。嬉笑怒骂 ,也未尝不可以看出这位作家的 Sarcastic(引文原文如此 ———本文作者注)社会观来 ,可是事实噜苏 ,翻译颇不容易 ,并且即使翻出来了 ,社会情形完全不同的中国读者 ,也不见得会感到趣味 , 所以我想把它们删了”(转自许钧 ,1997)。考虑到读者的趣味 , 翻译一贯认真的郁氏宁肯背上不忠的罪名, 删去了原文的部分章节 。日本著名作家吉川英治翻译中国的《三国演义》(1939 年版),不仅有删改 , 而且有增添 ,他在译本《序》中明确说道 :“我把它译成适合报纸连载的小说 ,刘 、曹 、关 、张等主要人物都加上自己的解释和独创来写 。随处可见原本上没有的辞句 、会话等” 。吉川英治这么做 , 也同样是考虑到读者的因素 ,是要读者喜欢 , 当然还受到报刊连载形式因素的影响 。 (许钧 ,1997 :215) 李运兴在其著作《语篇翻译引论》(2001 :30)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 S eguiont 曾对 The Guar dian Weekly 1981 年十 、十一两月译载的 Le Monde 的文章作过调查 。 Le Monde 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法国知识分子 ,而 The Guardian Weekly 主要是为说英语的各国外交官、商人及其他能阅读英语的国际旅游者服务的 。她对法文原文和英文译文进行对照 , 以期找出“明显地是为适应变化了的交际情境而导致” (clearly arose from a change in the communicative situation)的文本上的变化 。结果她发现了 175 处变化。总之 ,从翻译的实际情况来看 ,不论是尤金·奈达论《圣经》的翻译(Nida ,1982)、还是丹尼尔·吉列(Daniel Gile)谈口语的翻译(Gile , 1994),也不论是许渊冲(1998)谈文学的翻译 ,还是不少人士呼吁重视的“选译” 、“摘译” 、“节译” 、“编译” 、“变译” ,以及近年来谈论较多的“改写” 、“操纵” 、“折射”等 ,无一不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作的适应性策略选择的累积结果 。最后 ,应当强调两点 :一是 ,以上所谈论的“语言维” 、“文化维” 、 “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正如本节开头列述的那样 ,主要是基于翻译实践 、译论发展 、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出的 。翻译过程中的转换不限于此“三维” , 但此“三维”应该是最主要的 。 二是 , 从本节例证 、论述还可以看出 ,翻译不仅有多维度 、多层次 、多方面的适应与选择 ,而且每个维度 、每个层次 、每个方面又都有多种相互交织 、互联互动的不同内容 。如果再加上翻译生态环境的其他方面 ,特别是再考虑到作者 、读者 、赞助者 、出版者 、译评者 、委托者等人的因素 , “而凡是涉及到`人' 的因素的问题 ,又总是多变量的和复杂的” ,翻译的确是一种复杂的适应/选择活动 ,是一个“复杂化的机制”(Docherty , 1993 :30);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算过分 。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表情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南京丽都翻译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06944号-1 TEL:025-85525080 E-mail:kefu@lidutrans.cn